鹧鸪(暖戏烟芜锦翼齐)赏析
-
暖戏烟芜锦翼齐,品流应得近山鸡。
晚唐诗人郑谷,“尝赋鹧鸪,警绝”(《唐才子传》),被誉为“郑鹧鸪”.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。
雨昏青草湖边过,花落黄陵庙里啼。
游子乍闻征袖湿,佳人才唱翠眉低。
相呼相应湘江阔,苦竹丛深日向西。
鹧鸪,产于我国南部,形似雌雉,体大如鸠.其鸣为“钩辀格磔”,俗以为极似“行不得也哥哥”,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.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,而着力表现其神韵,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。
开篇写鹧鸪的习性、羽色和形貌.鹧鸪“性畏霜露,早晚希出”(崔豹《古今注》).“暖戏烟芜锦翼齐”,开首着一“暖”字,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.“锦翼”两字,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.在诗人的心目中,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.在这里,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,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,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。
首联咏其形,以下各联咏其声.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,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.青草湖,即巴丘湖,在洞庭湖东南;黄陵庙,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.传说帝舜南巡,死于苍梧.二妃从征,溺于湘江,后人遂立祠于水侧,是为黄陵庙.这一带,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,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.这样的特殊环境,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,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:潇潇暮雨、落红片片.荒江、野庙更着以雨昏、花落,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,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.此时此刻,畏霜露、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,而只能愁苦悲鸣了.然而“雨昏青草湖边过,花落黄陵庙里啼”,反复吟咏,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,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.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,完全交融在一起了.这二句之妙,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.作者未拟其声,未绘其形,而读者似已闻其声,已睹其形,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.对此,沈德潜赞叹地说:“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,三四语胜于‘钩辀格磔’也.诗家称郑鹧鸪以此”(《唐诗别裁》),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。
五、六两句,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,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,承接相当巧妙.“游子乍闻征袖湿”,是承上句“啼”字而来,“佳人才唱翠眉低”,又是因鹧鸪声而发.佳人唱的,无疑是《山鹧鸪》词,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.闺中少妇面对落花、暮雨,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,情思难遣,唱一曲《山鹧鸪》吧,可是才轻抒歌喉,便难以自持了.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,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,又用“乍”、“才”两个虚词加以强调,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.在诗人笔下,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少妇相思曲、天涯游子断肠歌了.在这里,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,虚实相生,各臻其妙;而又互为补充,相得益彰。
最后一联:“相呼相应湘江阔,苦竹丛深日向西.”诗人笔墨更为浑成.“行不得也哥哥”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,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,抑或是佳人游子一“唱”一“闻”在呼应?这是颇富想象的.“湘江阔”、“日向西”,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,景象也越发幽冷.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,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,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?终篇宕出远神,言虽尽而意无穷,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.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“深得比兴之遗”(《圣叹选批唐才子诗》),这是很有见地的.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,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,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,构思精妙缜密,难怪世人誉之为“警绝”了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(或整理自网络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古诗文网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转载请注明:原文链接 | http://ix8.net//wenzhang/18366.html